长肢龙蜥

Japalura andersoniana   Annandale
   

  154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后肢贴体前伸最长趾端达吻端或超越,胫长与头长相等;背部起棱大鳞排成山形;雄蜥颈部皮褶发达,颈鬣位于皮褶上。体背黑褐色,眼眶下缘至口角有一镶褐色边的浅色线纹。雄蜥咽喉部蓝黑色或苹果绿,中央有一行橘黄色点斑。
形态 全长雄蜥(64 + 138) mm,雌蜥(64+140)mm。背面黑褐色,具隐约可见的浅色纹;眼眶下缘至口角有一条镶褐色边的浅色线纹。四肢及尾背面具有镶褐色边的浅色斑,喉部蓝黑色或苹果绿,雄蜥咽喉部中线有一行橘黄色点斑。头较窄长,与颈区分明显,头长为头宽的1.5-1.7倍,吻端钝圆,略超出下颌,吻棱与上睫脊相连续,形成明显的棱;吻鳞宽而低,上缘与头背面三枚小鳞相接,鼻鳞大、扁圆形,鼻孔圆形,位于鼻鳞中央或后下方,鼻鳞与吻鳞间相隔一枚小鳞,与第一上唇鳞相接。两颊向内凹,鼓膜被鳞,颖部隆起。头背鳞片粗糙,大小不一,排列不规则;枕部及眼后有锥状鳞,排列成丛或短行;上唇鳞8-9,少数为7或10,两侧上唇鳞常不对称,内侧有一行较大的鳞片与上唇鳞平行排列。颏鳞前宽后窄略成倒三角形;下唇鳞8-10枚,左右两侧数量常不一致,内侧有1-3行较大鳞片与下唇鳞平行排列,颌下鳞前部平滑后部具棱,棱尖斜向后方;喉部有横肤褶,喉鳞比腹鳞小得多,具微棱;肩前方有一不明显的肩褶,褶部鳞片细小。体略侧扁,雄蜥颈部具发达的波状皮肤褶,其上缘有17-20枚较大鳞片组成颈鬣,颈鬣长度相当于眼眶直径的1/2,雌蜥颈鬣不发达,背鬣较弱,呈一锯齿状脊线延伸至尾基部。背鳞小,微弱起棱,其间起棱大鳞排成山形,从体前至尾基部共有5个;上背鳞尖向后上方,下背侧鳞尖向后下方;腹鳞大小一致与最大的背鳞几等大,显著起棱,棱尖向后形成纵线。四肢细长,背面及外侧鳞片大于躯干背部鳞片,其间杂以大棱鳞,胫长与头长约相等,指趾略侧扁,第四指略长于第三指,第四趾显著长于第三趾短于胫长而长于头宽度,后肢贴体前伸最长趾端达吻端或超过。尾侧扁,其上覆以棱鳞,尾腹面鳞片大小相等,且与腹鳞等大。尾长为头体长的1.7-2.2倍。雄蜥具有小的喉囊。

生物学

生物学资料 多于睛天发现在山坡灌丛和草丛中活动,也曾于7月16日22时在西藏墨脱马尼翁海拔1000m处发现在灌木叶上睡眠。7月17日17时30分至19时在马尼翁海拔1100m阳光照不到的山谷中发现长肢龙蜥甚多,活动于灌木丛间。墨脱背崩发现于800-1000m处,布工山至背崩发现于1000-1200m处,在西工湖发现于1500m地区。据赵尔宓、李胜全(1985; 103)报道剖视8月5日采于墨脱亚壤1雌蜥怀卵左右各3枚,8月11日采于马蹄1雌蜥怀卵左右各4枚。卵呈椭圆形,黄白色,卵径6-7mm * 12-13mm。
垂直分布:800-1500m。

生境信息

多于睛天发现在山坡灌丛和草丛中活动,也曾于7月16日22时在西藏墨脱马尼翁海拔1000m处发现在灌木叶上睡眠。7月17日17时30分至19时在马尼翁海拔1100m阳光照不到的山谷中发现长肢龙蜥甚多,活动于灌木丛间。墨脱背崩发现于800-1000m处,布工山至背崩发现于1000-1200m处,在西工湖发现于1500m地区。

分类讨论

查看标本 西藏墨脱10 ♂♂ (CIB73 II 5072, 73 II 5098, 73 II 5178, 73 II 5195, 73II 5197-5198、73 II 5365、78370150, 78380172, 78380178) 16♀♀(CIB73 II 5043-45、73 II 5073、73 II 5093, 73 II 5095-97, 73 II 5099, 73 II 5180, 73 II 5199, 73 II5366, 78380194, 78370186, 78380179、无号),共计10雄16雌。
上颌齿14-17枚。